神农学稻

选择字号:   点击数:


  1992年,美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①,以其灵敏嗅觉,寻访江西,来到万年仙人洞②、王洞③,观有所悟,翌年率队发掘,后多次采样研究鉴定,终有重大发现:至今18000年至7000年前留有野生稻到栽培稻植硅石和水稻花粉完整遗存④,约14000年前开始出现栽培稻,并展示出,从采集野生稻—种植稻谷—驯化形成栽培稻—稻作农业确定—原始农耕社会一个完整而又漫长跨万年的历史发展全过程,因此,确定万年为迄今为止,世界最早稻作起源地。

  华夏大地,广宇万方,禹定九州,秦设郡县,上承炎黄之文明,下传孔孟之仁礼,其属,地有治制,牧民以序,址有名录,管理以纲,然惟此之地,号称万年,岂非万岁之谓类同乎!

  浩浩长江,荡荡万里,淼淼彭蠡⑤,滚滚天际,上滋昆仑之冰雪,下溢扬子之玉液,其域,钟林毓秀,芳草离离,作物繁盛,鱼米渊薮,然惟此之所,称号曰番⑥,岂非稻作之源故名哉!

  明正德七年,公元1512年,析四地而设为县,治万年峰之阳,故名万年县,属饶州府,即秦汉之番郡也。

  何谓番者,望文会意,米出田也,番鄱至今,数千年矣,然其名故,未有人解,更无究求,只谓古已有今沿用耳。

  予祖籍鄱阳,求学于农大,工作于万年,常年推广水稻技术,并亲观仙人洞、吊桶环考古,亲聆炳万兄⑦情述,甚为感念,常思忖难眠,远古稻作之景,如影随形。

  仙人洞人,乃三苗⑧祖,致力稻作,盛产稻米。赤县神州,部落万计,闻有稻谷,纷来学艺。炎帝神农,育麦汉中,不远千里,驾舟寻觅,沿江而下,转入彭蠡,习三苗之俗,友三苗之士,受授稻作。归而试种于田,法之以麦,产获陡增,仓廪塞也,于是余米以糕,余米以醇,延其用,尽其功。神农氏得稻势益威,以一支定居于彭蠡之南,名其山万年峰,名其水万年河,名其地置于番,名其族彭之祖。而神农教民稼穑,传播天下,终于洞庭,崩于潇湘之东,民感其恩,葬之于罗霄西麓,守之炎陵⑨。自此番名盛于天下,为稻米之产地,稻作之起源也。神农以番名为记,实明告后世,然五千年后,经由考古为证,才领会番鄱之意,悟知神农之智也。故以此文以记之。

  予诗《神农学稻》赞曰:

  彭蠡泽南万年峰 峰过虎岗荷溪红

  仙人洞前息壤绿 吊桶环⑩下玉谷浓

  千里独木告昆鹏 期年习作禾火冬

  酋首陶罐赠芒种 播稻赤县始神农

  注解:

  ①马尼士博士:美国已故科学院院士,总统科学顾问,世界著名考古学家。

  ②仙人洞:位于万年县大源镇荷山脚,为旧石器晚期至新时期早期文化遗址,距今9000-20000年间。

  ③王洞:即吊桶环。

  ④栽培稻植硅石和水稻花粉完整遗存: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是当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址之一,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-14000年前。

  ⑤彭蠡(lì):湖名,传说为彭祖驯蠡(河豚)之所,今鄱阳湖为其南半部分,其北半部分,大禹开孤山疏通长江后逐步消失为几个小湖。

  ⑥番:音pó,秦汉郡县名,包括今赣东北全境,令治今鄱阳县城

  ⑦炳万兄:即万年县博物院馆长王炳万,为吊桶环遗址发现者,故吊桶环又称王洞。

  ⑧三苗:远古居住在南方洞庭湖、鄱阳湖两湖一带的少数民族总称。

  ⑨炎陵:炎帝陵墓,在今湖南炎陵县。

  ⑩吊桶环:位于仙人洞南侧800米处山头上,系仙人洞人狩猎时的屠宰场,原洞穴坍塌,因形似吊桶环而得名。

 相关附件